Building bridges between Healthcare, People and media

搭建医疗、人文与媒介的桥梁

2019年11月10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协办的“医疗、人本与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的多元进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燕园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媒体、医院及政府、企事业单位超过百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今年的会议邀请到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中国等海内外专家学者11人作为主讲嘉宾,规模远超去年同期举办的相同主题学术论坛。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首先致辞,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健康传播专业的背景。俞虹教授说,去年举办的第一届论坛还只是一个仅限于国内的圆桌会议;今年却扩展为参与者众多,活动内容极其丰富的国际学术盛会,这反映出健康传播专业日趋上升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重点介绍了新技术对传播,包括健康传播的影响。他以5G为例,认为这种革命性的技术将对传播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对于做包括健康传播在内的传播研究的学者来说,要了解以“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为特点的5G时代所开辟的机制和可能性。

开幕式后,由加拿大皇家汉樑大学的李臻怡教授和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孙昕霙教授分别主持了两场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许静教授以《科学健康传播助力“健康中国”》为题,分享了她这几年投身于健康传播专业建设的体会。她指出,传播学是在回应社会发展重大主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健康传播应通过对健康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传播干预,发挥传播效果,并更好地理解人类传播过程。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高级研究员田懋一做了题为“移动健康的挑战与机遇”的发言。他指出,随着5G时代的到来,建立在疾病管理大数据基础上的移动健康势必将以更深刻的方式影响我国卫生系统及相关干预措施。他表示,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今年还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在汶川、宁波和宜昌三地开展“蓝宝石”项目,希望通过数字健康干预措施,协助改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农村地区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管理。

Gary L. Kreps教授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健康与风险沟通中心主任,曾出版第一本健康传播教材,被誉为“健康传播之父”。他在“健康传播的方向”主题讲演中,全面梳理了美国健康传播研究的基本范畴、核心主题、关键理论模型、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发展方向,并重点介绍了他本人的全球健康传播研究。

Teresa Thompson教授担任学术期刊Health Communication的主编30多年。她以亲人与癌症抗争,以及对于死亡的态度为例,讲述了不同文化下对于死亡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病情告知”对于不同的病人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刘德寰教授分享的是他关于互联网医疗信任的族群研究。该研究基于用户对于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和渠道的信任情况,通过聚类分析和基本人口变量分析,进行移动医疗族群研究,探析医疗信任的族群差异和影响因素,并判断移动医疗行业发展趋势。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赵晓泉介绍了健康传播中常见的“自我巩固”(self-affirmation)现象,用于解释特定人群对特定健康议题的干预措施为什么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是健康传播者常常面临的挫折。赵教授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法。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徐美苓和大家分享了对健康风险沟通的一些研究成果。她提出,传统的风险沟通是以专家知识为出发点,但是民众对风险的处理往往本着“情感简易原则”,在进行风险判断时将个体感觉放置在第一位。专家、大众和媒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影响着风险沟通的复杂程度。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吴宜蓁则从发生在台湾的假油和地沟油两个食品安全的事例出发,对比研究了两个案例中的风险沟通产生的不同效果。

来自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Chul-joo Lee 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健康差异背景下传播与政治信任对政策支持与个人积极性的影响”。他的研究聚焦于贫困人群、边缘人群等经历的更大的健康风险,以及健康传播及创新是否有助于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最后一位演讲的嘉宾是来自新泽西大学的教授John C. Pollock,他的主题是“赋权弱势群体:社区结构理论、人口统计学和健康传播”。Pollock教授认为健康权是一种新型人权;他提及的“社区结构”理论不是考察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而是探讨社会对媒体的影响。

下午的分会场分别围绕8个话题展开:“社区与社会中的健康传播”、“人际健康传播”、“媒介使用与健康”、“老龄健康传播”、“技术与健康传播”、“媒介公信力与健康”、“健康叙事研究”,以及“健康传播策略”。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40位学者和与会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并讨论。本次会议的参会者来自新闻传播、社会人文、医药卫生、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给组委会提交的论文无论是研究方法、角度还是议题都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视野开阔且丰富。

在会议的最后,俞虹副院长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本次研讨会达到了“‘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的多元进路”的主题诉求,成果丰硕。通过分享和讨论,大家不仅分享了新知,还对健康传播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