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机

最新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成功后强化降压对患者不利

作为迄今为止该领域规模最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教授团队和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共同领导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强化降压治疗研究”(ENCHANTED-2/MT)研究明确了相对于较为保守的降压策略,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机械取栓成功后“强化降压(目标值<120mmHg)”对患者是有害的,会导致周围脑组织的恶化和更高的致残率。

这项研究因为中途发现显著差异而提前终止,其结果于2022年10月28日由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克雷格·安德森教授在第十四届世界卒中大会(14th  World Stroke Congress)上面向全球公布,并于同日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同步发表。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全球脑健康主任克雷格·安德森教授表示强化降压后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损害,提示取栓后缺血区域的血流恢复带来的受益可能被强化降压所抵消。他说:“我们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临床实践中应该避免这种越来越普遍的治疗策略。”

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张永巍教授介绍,大约85%的脑卒中是缺血性卒中,其原因是血管阻塞导致脑部某一区域的血流丧失,从而使神经功能丧失。血管内介入取栓是一种越来越多地用于缺血性卒中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将X射线下可见的微导管或细管插入血块以溶解或取出血块。

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执行主任杨鹏飞教授说:“这种治疗方法目前正在广泛使用而且有效,但其潜在缺点是,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脑部受影响区域缺氧,之后血液供应迅速恢复,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即再灌注损伤。”

“取栓治疗效果的确定导致了医疗实践的转变,对于术后血管再通良好的患者,临床医生倾向于强化降压以减少再灌注损伤,但实际并没有证据表明强化降压的优势多于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卒中项目部主任宋莉莉博士表示。

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研究团队在全国44家医院招募了816名18岁以上,取栓再灌注后血压持续升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7岁,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为女性。其中407名患者被分配到强化降压组(目标收缩压<120 mm Hg),另外409名患者分配到中等降压组(目标收缩压140-180 mm Hg),所有患者在进入试验后一小时内血压控制达到目标值,并持续72小时。

研究人员根据标准的残疾衡量标准,观察了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0-1分表示无症状或有症状但无残疾,2-5分表示残疾(和依赖)程度增加,6分表示死亡。与中等降压治疗组患者相比,强化降压治疗组患者在量表上的得分明显更差。他们有更多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以及在90天时有更多的严重残疾,但在脑出血、死亡率或严重不良事件方面两个组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强化组的患者由于卒中导致机体能力受限,他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受到很大影响。

安德森教授表示,在仔细阅读了相关医学文献后,研究小组未能找到足够有力的证据来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后血压控制的理想值。他说:“虽然我们的研究已经表明强化降压到 120mmHg对患者是有害的,但最佳控制水平尚待确定。”

研究的共同主要研究者、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透露,在ENCHANTED-2/MT第一阶段研究结果发布的当天,第二阶段研究将同步启动。他表示,“在第二阶段研究中,我们希望能找到比较明确的血压控制范围,进一步为全球相关指南的修改或制定,提供更确凿的高质量证据。”

 

研究结果原文见链接: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2)01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