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健康—蓬勃发展,造福人类

电子健康(eHealth)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医疗卫生实践的统称,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控制和治疗。电子健康档案、手机移动健康管理和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等都属于电子健康的范畴。

5月22日,超过40名的学术界、医疗卫生、政府以及企业界专家聚集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参加电子健康与保健创新研讨会。与会者们在此次研讨会上围绕中国的电子健康系统及其未来在医疗卫生创新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度讨论。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博士, 牛津大学乔治医疗保健创新中心低成本医疗技术部门主任的Gari Clifford博士,牛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讲师David Clifton博士,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教授,悉尼大学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初级保健研究项目主管David Peiris博士在研讨会上就当前的尖端技术和前沿信息进行了主题发言。

各讲者在发言中介绍了他们所属机构的旗舰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主题涵盖了移动健康,平价并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卫生技术,医疗卫生领域的“大数据”机器学习方法,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实践中遇到的障碍。这次研讨会为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专业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许立群博士在他的发言中列举了中国移动研究院开发的可穿戴小工具“I-Shang”,以及心血管疾病远程监护系统和服务,以此来展现终端对终端的移动健康服务架构。Clifford博士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如何将最新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与低成本传感器设计及开源信息设备结合到一起,并在偏远地区提供迅捷、准确的医疗保健支持。

蔡剑教授认为,当前,电子健康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电子健康能够降低医患间的信任成本,提供机会发展社会资本,使患者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他们的零散时间,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提高他们的时间价值。

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医疗卫生工作者及专家眼前的道路仍然崎岖。当今的医疗卫生面临着巨大挑战。关注弱势群体的Peiris教授表示:“要获得物美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仍旧很难。”

首先,我们要想办法增加电子健康研究的成果,扩大近期所进行的这些研究的规模。中国现存的医疗卫生体系情况甚至更糟:社会、经济壁垒的存在延缓了改革的进程;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引发激烈的争议;系统内部不恰当的合并降低了效率。

为了减轻全球负担,已经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如:重整劳动力,发展拥有技术支撑的循证的医疗保健服务,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手段,及开展创新系统策略。但是我们还需要尽快采取更多行动。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健康和新的医疗卫生系统为我们带来的更加光明的未来。